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活动>智真赋•国学篇|这场盛宴是文化节目的“天花板”

智真赋•国学篇|这场盛宴是文化节目的“天花板”

2021-09-22 15:26:22来源:雅智教育
「字号+」 「字号-」 「打印」



Vol.1


如今,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可在当下,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呢?



中国历史传承悠久,先辈们留下的文字与智慧不胜枚举。但这一本本沉甸甸的书籍放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能坚持看完也是对毅力的一个极大考验。


But...



没错,上图被弹幕刷屏的节目正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文化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


节目采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不仅让佶屈聱牙的古籍文字活起来,更是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典籍活起来”



自开播以来,视频播放量超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豆瓣9.4分。节目霸榜新浪微博、央视频、抖音、知乎等全网多个平台,仅在微博上就有累计近2000个蓝V主动传播



节目不仅火遍大屏、小屏,还走进课堂、现身试卷、变成作业,吸引众多意犹未尽的观众主动捧起典籍深读原著



《典籍里的中国》为何一经播出就能够火出圈?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和翻阅背后翔实的史料支撑,更是用心、专业和细节。


仅《尚书》第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68本相关书籍上千篇论文,整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多达53个版本



《尚书》,古称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


节目选择了“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这两个故事进行演绎,分别取自《尚书》的两个篇目:《禹贡》和《牧誓》



节目共分为四个演出部分。一号台是主舞台,演绎“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场面。



二号舞台是伏生的书房。



三号舞台分为两层,上层是大禹治水的空间,下层是伏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三个舞台中间有甬道相连,在传统戏剧舞台三道侧幕的基础上,创新270度环屏设计,同时两侧屏幕可以打开变成戏剧侧幕,提供不同场景变化的灵活性。



“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不断切换,观众席亦随着观演方向的变换进行旋转。既能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又能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伏生护书、牧野之战、大禹治水等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件,共同上演,跨越时空的维度



Vol.2


在节目策划伊始,就确立了每期一部典籍,一个人,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大故事创作思路



在《尚书》这期中,九十多岁的伏生作为整个戏剧表演的核心人物,由演员倪大红扮演。


撒贝宁饰演当代读书人,与伏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进行对话,听伏生讲《书》,并向伏生介绍《书》在后世的流传。


节目的最后,撒贝宁带着伏生穿越到当代的图书馆,图书馆挂着一幅画——《伏生授经图》,图书馆讲解员正带着小朋友们参观《尚书》的展览。



当小朋友们诵起《禹贡》,仿佛将伏生的幼年与此时串联,将两千多年的时空融于一体,在一部《尚书》中一脉相传。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伏生也被永世铭记!



而在《楚辞》中,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屈原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橘颂》的故事里,一个橘子,串联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挠的一生。


连接着他对楚国与人民的热爱,他对“美政”政治理想的寄托,他对楚怀王让人唏嘘不已的君臣关系的纠葛,以及他从未改变的赤诚的家国情怀。


屈原的饰演者王洛勇,用一场无法设计的戏,将屈原内心情感的浓度提炼到极致,直击观众的内心让人热泪盈眶。



而在《离骚》和《天问》中,那句“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句经典诗句,而是节目组试图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于是,屈原在《离骚》里的求索精神与在《天问》里对宇宙的叩问,在节目里有了一个更加具象但又浪漫的现实出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脚步以及轰轰烈烈的航天事业。



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诗


我把诗写在竹简上


他们把诗写在宇宙中


祖辈意志,定当不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Vol.3


《典籍里的中国》于今年2月开播以来,截止目前仅仅才播出了八期。不少网友感叹,真佛,一月一期痴痴等,我们都是嗷嗷待“更”的真铁粉呀!



第一期《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终传于天下。


第二期《天工开物》——宋应星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第三期《史记》——司马迁秉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


第四期《本草纲目》——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第五期《论语》—— 贯穿始终“仁”思想;一位老师,千古流传;万世师表乃孔子


第六期《孙子兵法》——看孙武伍子胥的这场生死对话,道出的历史真谛。


第七期《楚辞》——屈原的《天问》终等来回答,但漫漫“天问”路仍需“上下而求索”。


第八期《徐霞客游记》——“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千古奇人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他带我们以全新的方式识读典籍。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从阅读走向表演,从书本走向舞台,让阅读灵动起来,把书本故事演出来。


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当我们亲身参与到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经典名著故事里,是否会深刻于原著故事的理解,扛起捍卫中华民族优良精神的使命?


我想是必然的。


文章写到这,我想,我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了。



今人为何要读典?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预约课程

姓名必填
联系方式必填
年级
科目
校区